关闭

招财猫

全国

洪偌馨:信用卡「新王」下坠

招财猫·2025-03-16 08:10:37·阅读

意见领袖 | 洪偌馨

曾经的信用卡‘新王’平安还是没能扭转颓势。

根据平安银行披露的2024年年报,其信用卡流通户数、总消费金额和应收账款余额三项数据均为负增长,且降幅都在两位数以上;不良率上涨的势头有所遏制,但依然徘徊在历史高位。

洪偌馨:信用卡「新王」下坠

2024年平安信用卡业绩(数据来源:平安银行年报)

在中国信用卡行业的发展历程中,能够戴上‘王冠’的市场参与者并不多。

除了工行与建行在发卡量和贷款余额方面始终保持领先之外,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符合国际标准信用卡的广发银行,以及信用卡交易额一骑绝尘的招商银行,也都是行业里的‘老牌劲旅’。

然而,从2016年开始,平安信用卡展现出了横扫一切的进击之势,在短短几年里跻身行业‘第一梯队’,也成为了有望改变市场格局的信用卡‘新王’。

但对于平安信用卡来说,曾经的增长神话越是耀眼,如今的处境就越是尴尬。

作为信用卡规模扩张时代的典型代表,平安信用卡的崛起是移动互联网红利、消费金融服务加速渗透以及集团综合经营战略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。

如今,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周期转变,叠加内部人事变动和战略调整冲击,它要摆脱惯性、走出规模扩张的‘后遗症’,也显得更加步履维艰。

巅峰坠落

复盘来看,平安信用卡从2016年开始‘猛踩油门’,在连续三年的狂飙突进之后,到2018年迎来巅峰之年——这一年,平安信用卡新增发卡量达1737万张,成为名副其实的‘发卡之王’。

这三年里,平安信用卡流通卡量从2015年底的不足2000万张,上涨至2018年底的5152万张,三年增长超过3000万张。

同一时间,平安信用卡的年度总消费金额也从8000万上下狂飙至2.7万亿,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从不足1500亿膨胀到4733亿。

从2019年开始,随着‘黑天鹅’与‘灰犀牛’持续冲击整个行业,平安信用卡的业务增速开始放缓,但依然保持‘进攻’姿态。

到2021年,其流通卡量突破7000万大关,信用卡消费金额和应收账款余额来到3.79万亿和6214亿的历史最高点。

但在此之后,情况急转直下。

对比2021年来看,截止到2024年底,平安信用卡年度总消费金额跌去近1.5万亿,应收账款余额下降超过1800亿,在银行总贷款中的占比从20.3%下降到12.9%。

并且,曾经能够稳定贡献30%以上新增开卡的综合金融MGM(客户推荐客户)模式也逐渐失灵,在2024年仅贡献了7.5%的新增卡量(注:最新财报口径未提及MGM模式,仅强调综合金融贡献),且并未披露发卡数量。

洪偌馨:信用卡「新王」下坠

期间,平安信用卡的不良率在2023年来到了2.77%的历史高点,较上一年大幅上涨0.57个百分点。

虽然这一指标在2024年有所改善,但关键原因可能在于平安信用卡加大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。

银登中心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,仅过去一周(3月7日-3月14日),平安银行发布的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就有7个,累计未偿本息金额达18亿,但许多项目的起拍价只有资产包本息总额的4%,是真正的超低价‘清仓甩卖’。

除了风险表现持续侵蚀商业可持续能力之外,平安银行还在财报中强调,2024年该行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同比下降18.3%,主要是因为信用卡业务手续费收入下降。

相较于向上爬坡,下坠的速度总是更快,也更痛。

零售‘尖兵’

平安信用卡的崛起,与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战略息息相关。

2016年,平安银行举全行之力开启‘零售突破’,信用卡业务被赋予了零售转型‘尖兵’的角色,并通过提升大数据和账户两大能力,打造以‘SAT(社交+移动应用+远程服务)+智能主账户’为核心的智能化、移动化、专业化的零售银行服务。

可以说,彼时的平安信用卡占尽天时、地利与人和的优势。

从外部环境来看,消费信贷行业迎来爆发期,移动互联网红利释放。平安银行也顺势而上,不惜重金投入营销获客与运营。

从内部视角来看,平安信用卡确定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——调动起集团资源,将‘综合经营’的优势发挥到极致。

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,2016-2018年,平安信用卡通过交叉销售渠道获客新增发卡的占比分别为43.41%、45.99%和39%。(数据来源:平安银行年报)

与此同时,平安银行与深发展合并的阵痛终于过去,旷日持久的派系之争结束,战略执行也更加顺畅。

从监管部门披露的信息来看,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在2015年获得银监会金融许可证牌照,并在深圳前海正式注册,升级成为具有二级法人资格、相对独立运作的信用卡专营机构。

而在过去近10年时间里,经监管部门核准任职资格的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有两位。

其中,首任总裁曾宽扬,从2011年就开始负责平安信用卡和消费金融业务。

作为在国内信用卡行业起步阶段就从台湾‘北上’代表之一,擅长营销获客和权益运营是他身上非常鲜明的标签,这也极为契合当时的市场环境与平安对于规模扩张的迫切需求。

第二任总裁则是2021年由浦发转投平安的刘显峰。

在此之前,他最为辉煌的‘战绩’是在任职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期间,浦发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从2014年底的930万张增长到2017年的4116.52万张,三年上涨超过三倍。

当平安信用卡的指挥棒被交到这位规模扩张的‘激进派’手中,他也被寄予厚望——将平安信用卡带离疫情后的‘低迷’状态,继续向‘王座’发起冲击。

在那个经济高速发展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年代里,消费信贷爆发,叠加金融科技和综合金融两大杠杆发挥,一切都顺理成章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
寒冬凛冽

但那个属于信贷规模扩张的黄金年代终究成为了过去。

从微观消费行为到行业发展周期,从外部市场环境到内部战略规划,都变了。

央行数据显示,住户短期贷款新增规模在2019年迎来‘拐点’——从2018年的2.41万亿下降至1.98万亿元,同比下降近18%。

而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,住户短期贷款新增规模为4732亿元,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值。

从信用卡行业来看,央行发布的《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》显示,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为7.27亿张,与2022年第四季度8.07亿张相比,信用卡发卡量已经连续九个季度持续下降,累计减少8000万张。

事实上,全行业发卡规模已经倒退到了2019年末的水平,而新增不良却居高不下。

对于平安信用卡来说,外部环境已是寒冬凛冽,内部战略调整与人事更迭也持续带来冲击。

2023年,平安银行开启新一轮战略改革,推进组织架构调整、优化资产结构、改善资产质量……重拳出击之下,信用卡业务不可避免地面临收缩与调整。

到2024年,刘显峰因个人原因接受外部有关单位调查,平安信用卡中心总裁由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张朝晖兼任。

但就在不久前,有市场消息传出,张朝晖的职务发生变动,暂由信用卡中信新任副总裁邱真真代为履行总裁职责。

至此,平安信用卡的命运走向,变得更加扑朔迷离。

(本文作者介绍:洪偌馨,资深财经记者、主持人,自媒体“馨金融”创始人。)

加载中~
首页 分享 收藏 https://www.sqhr.net/dt/33234.html 加微信聊 一键拨号